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奇异果体育又一水果被暂停进口 台当局应加强质检减少“甩锅”【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8月21日表示,今年以来,海关从地区输入的芒果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大洋臀纹粉蚧。该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从源头上防范风险,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1日起暂停地区芒果输入,并已通过《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联系渠道向方面通报,要求方面进一步完善植物检疫管理体系。
台当局农业部门赶紧“内宣”:芒果主要为内需,出口比例只占2.2%,且日本出口价格比中国地区、香港地区更高,甚至说出“芒果快要过季了”的言论。除了“甩锅”,丝毫不见任何处理改善行为。
2022年6月13日起,因多次检出孔雀石绿、结晶紫等禁用药物,石斑鱼暂停输往。图片来源:香港《大公报》
2021年3月1日起,因多次截获新菠萝灰粉蚧等有害生物,菠萝暂停输往。同年9月20日起,因检出大洋臀纹粉蚧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荔枝(又称释迦)和莲雾暂停输往。2022年6月13日起,因多次检出孔雀石绿、结晶紫等禁用药物,石斑鱼暂停输往。2022年8月3日起,因农药残留超标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柑橘类水果和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暂停输往。
在相关业者进行整改、改善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方面今年3月15日起恢复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输入,6月20日起恢复番荔枝输入。
更有网友爆料新加坡等海外卖场,惊现“黑心菠萝”,足以说明当局对农渔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制度未严格落实,然而农业部门始终没有太大的应对作为。纷纷痛批当局“执政”,岛内农渔民只能自生自灭。
中国代表王鸿薇表示,台农业部门应该辅导所有的果农,在水果的质量上做得很好。可是我们如果被暂停输入,然后又没有什么对策,甚至反而把对出口比例下降当成政绩,那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台农业部门不能每次都用操作的手段,来转移自己无能的事实。
代表李德维则表示,台农业部门对相关水果把关的部分应该要加强,不能总是把原因归结于“因素”,相关问题必须先厘清。另外他认为,这几年来被蔡英文当局搞得乌烟瘴气,再次凸显了走“”这条路,其实对于对于都是危机,所以我们当然希望选民可以看清楚,赖清德这样子的“金孙”如果明年当选,对势必是更重大的危机。
民众党党团总召邱臣远指出,紧张,贸易争端也越来越大,货出不去,人进不来,再停芒果输入,显示两岸经贸单方让利时代将结束。而刚升格台当局农业部门负责人的陈吉仲,气急败坏的反应如出一辙,宣称是“任意中断”贸易,只会用嘴巴回应。
民众党代表陈琬惠批评台农业部门“报喜不报忧”,认为农民成为紧张状态下的牺牲品,但台农业部门并没有真正看见问题,解决问题,直言“比起大内宣更要民生”!
农民表示市场是渔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地,呼吁当局协助业界改善质量管控,尽快恢复输入市场。
种植芒果的台农陈女士表示,以她19年来到各地行销水果的经验,“是最主要的目标市场,这是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她直言,在当局的折腾下,的菠萝、莲雾、芒果、冰鲜白带鱼等多种农渔产品如今已经无法输往。面对屡屡出现相同的问题,台当局指责“打压”,却拿不出实际措施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导致农民生计受损。“和平发展可以互蒙其利,水涨、跟着船高,这才是真正体恤农渔民生计的做法。”
水果出口商严廷达表示,他做水果出口生意已逾10年,今年夏季他共出口芒果12个货柜到,1个柜含4800箱,每箱2.5公斤装。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相近,对来说,没有比更适合经营的市场了。然而,当局的两岸政策对农渔业造成严重打击。
“中时新闻网”21日对此问题进行网络民调,截至21日晚间23时止,已有5万人参与投票,有45%的网友认为“陈吉仲,贵为台当局农业部门负责人,要负最大责任”、有6%的网友认为“赖清德近期的‘’行径,有最大责任”、另外有19%的网友认为“是蔡英文,让跌到冰点,要负最大责任”。
大批网友更讽当局“可以卖‘芒果干’了”、“陈吉仲要成立百亿基金救芒果?”、“农业部门又要补助中间商了吗?”、“台军、学童开吃”、“可以‘卖芒果干’了,赖清德暗爽”、“岛内一堆‘芒果干’销量,不用怕”、“祖国不吃‘芒果干’这一套”、“可以大内销芒果干了”、“农业补助部门请编预算补助”。
有分析指出,这一连串农渔产品出口受阻,本质上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问题。方面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检讨自己检疫环节出现哪些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加强品质源头管控,这才是为农渔民利益福祉着想的负责任做法。
然而,对于正常的安全防范措施,当局却屡屡将其歪曲解读,将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复杂化,并指责利用经贸手段对台进行“打压”,制造两岸对立。
良好时期,双方可通过既有合作机制及时通报协商;如今两岸失去互信,沟通渠道中断,单纯的经贸问题也变得难以解决。当局不检讨自身问题,反而继续进行“”操弄,不仅无助问题的解决,更有损农渔民的切身利益。(资料来源:中新社、《中国时报》、“中时新闻网”、香港“中评社”、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