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奇异果体育苹果现金储备已超英、加两国外汇储备总和但也正在走上财富诅咒的绝路,苹果作为华尔街投资人的宠儿享受着歌舞升平的繁荣,早前被中国自媒体界批评“店大欺客”的声音正在被忘记。
2017年的春天,面临着积蓄了一年力量的三星S8的挑战,本应把精力集中在下半年新品首发上的苹果,却因为与微信订阅号赞赏功能的撕逼大战,再次因为负面新闻成为了中国广大吃瓜群众关注的焦点。
网上各方面对该事件的争论不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了半天,好像鸡同鸭讲。就在脑子乱了之际,突然间想起另一家公司,它的崛起与衰落,和今天的苹果公司何其相似。它就是在电子游戏行业黎明期,曾经光芒万丈的任天堂。它他主宰业界十数年,但又几乎在一夜之间,曾经稳固无比的商业帝国便土崩瓦解,被打得溃不成军。
结合今日的安卓与iOS之争、苹果与微信之争再看,能发现惊人的相似,历史果然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真叫人唏嘘不已。今天我们就从这家公司讲起。
任天堂崛起的最大障碍是成立于1972年的雅达利公司,它是最早将电子游戏进行商业产业化的公司之一,也收获了第一批红利。元祖级街机游戏《乒乓》、家用机版《太空侵略者》都在一时之间都引发了现象级的轰动。
作为朝阳行业的电子游戏业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很快引来了竞争者。日本传统玩具厂商任天堂堵上全部身家,推出了自己的电子游戏机,虽然也产生了一些引起颇受欢迎的游戏,但并没有撼动雅达利在业内的地位。
转折不久就出现了,雅达利自毁长城,成就了对手任天堂的霸王之路。这就是商业史上著名的“雅达利大崩溃”,起因是雅达利对第三方制作的游戏采取放任态度,只要我能分到销售提成,你们怎么干随便。
结果就是各方力量疯狂涌入刚刚兴起的游戏行业,看到哪个游戏火了就立刻山寨出一堆克隆品,而山寨厂商又都抢着上市,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完全让位于开发时间,最终拙略的模仿品让消费者大呼上当,甚至到了恶心反胃的地步。
标志性的一幕出现在1982年圣诞季。当年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E.T.》上映,拿到了改编权的雅达利决心在游戏行业复制电影的辉煌战果,在紧张的开发周期和依赖版权作品的轻敌思想下,游戏版《E.T.》大暴死。人们埋藏已久的不满情绪终于被引爆,成堆《E.T.》、游戏机连带其他游戏一起滞销,最终在1983年被全部埋进沙漠了事,这件事后来成了全行业的笑话与耻辱。
另一方面,新入局的任天堂采取了另一种方法管理自家平台的产品质量。他们的平台只允许经过任天堂官方认证的游戏运行,杜绝了品质低劣的未注册游戏对口碑的负面影响。同时任天堂坚持精品战略,限制每家第三方厂商每年只可推出5个游戏。这一时期,任天堂游戏主机FC实现了商业与口碑的双丰收,不但在日本畅销,还全面占领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家用游戏机市场名副其实的霸主。
任天堂的成功让其有了霸道的本钱,骄纵之气日浓。最终在1991年公然撕毁与索尼的合作协议,硬是把一个合作伙伴逼成了日后吊打自己的竞争对手。必须向任天堂支付高额权利金和委托制造费的制度,长期以来一直让第三方敢怒不敢言,此外由于受当时技术所限,软件都是以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的卡带形式制作贩卖的。
而任天堂规定所有第三方必须提前向其预定生产数量,但即使市场销售好也不能及时追加生产,而卖不出去就要全部砸在第三方自己手里。任天堂方面不光不承担存货、开发等风险,还要求所有第三方的软件卡带制作都必须交由自己负责,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相较之下,电子产品巨头索尼的低姿态让众多第三方受宠若惊。与在任天堂的高压统治下的“乞食”相比,面对索尼开出的诱人优惠条件,第三方纷纷“叛逃”到对方阵营,这成了任天堂游戏帝国衰落的直接原因。
1994年索尼的新主机“PLAYSTATION”正式加入战局,挑战任天堂的霸主地位。索尼不光取消任天堂时代的种种限制,将软件起订量从20000降为5000,而且将销售模式由多级分销改为直销,不仅减小了第三方厂家的风险,还消除了销售末端小店的滞销风险。
经过短暂的胶着,双方的战斗在1996年分出了胜负。在那个角色扮演游戏的黄金年代,有两家大厂一直作为任天堂游戏帝国的两根擎天巨柱,分别是手握《最终幻想》与《勇者斗恶龙》的史克威尔(SQUARE)、艾尼克斯(ENIX)。
由于任天堂死死抱着旧时代的技术不愿放手,导致拥有了大容量CD-ROM和3D技术的竞争对手纷纷推出跨时代的新作,再加上过去一直看任天堂脸色过日子实在屈辱的回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先后于1996年离开老东家,投入了索尼的怀抱,这标志着索尼最终赢得了完全胜利。
任天堂终于在众叛亲离中咽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虽然之后大力推行改革,不过也再回不到那个一家独大的时代了。
任天堂与雅达利的斗争,是不是有点像安卓与iOS之争?不过后者至今还没有分出胜负。也正是由于两家各种系统的优缺点同样明显,这场竞争现在还看不到一个尽头。安卓系统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为人诟病的缺点,就是开放性。普通人有个好点子就可以简单做成手机应用上架销售,但不法分子也能利用这一点制作恶意程序与软件。
时至今日,安卓手机上不能卸载的预装软件仍然是一个洪水猛兽,对安卓用户而言,随时可能遇到的软件和消费陷阱始终是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而苹果手机由于要求所有软件上架前都要通过苹果公司严格的测评体系,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面对安卓机的竞争时,绝无病毒、流氓软件、恶意扣费软件也成了苹果手机的一个卖点。
但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iOS系统的封闭性成了先天的制约。由于垄断了销售渠道,苹果公司可以实行“拦路抢劫”式的收费模式。在苹果应用商店购买APP或通过APP内购,苹果都会分走30%的销售额。今天苹果软件服务的毛利率超过6成,位居所有收入之首。
不久前微信这个超级APP面对苹果强势的规范(或者叫收保护费),最终选择鱼死网破,停止了订阅号的赞赏功能。一时之间,说什么的都有,有批评苹果收“知识税”的,也有说苹果只是在商言商,正常规范应用软件行为的。
苹果通过平台层面的垄断,要求在其上运营的商家和个人都要缴纳“买路钱”,这究竟合不合理?从交易角度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爱买买不买滚”倒也无所谓,不过这里也存在一个边界。
举个例子,你在一家餐厅消费了200元,用苹果手机上的支付宝/微信支付来付账的线元,那餐厅肯定不干,就会拒绝你用苹果手机支付。
或者反过来,用苹果手机支付也可以,但你要承担苹果抽走的额外负担,即支付285.71元,苹果抽走30%(85.71元)后,商家留下他应得的200元。但这样你又不干了,因为你平白无故多掏了43%。与其如此,我还不如直接刷卡呢,或者另备一个安卓手机,但是,苹果的“租”真的有这么高吗?
“租”指的是无论任何条件改变,一般可以理解为价格、成本的上升,而消费行为不发生任何改变,不变的部分越高即为租值越高。在上一段的例子里,就是哪怕我要承担额外的负担,或者忍受刷卡或再带一部安卓机的麻烦,我也坚持要用苹果手机。
但这是不可能的,用经济学理论讲,就是不存在垂直的消费曲线。成本的上升必然改变需求、减少需求量。如果苹果公司真的尾大不掉,最终消费者会纷纷离它而去,再忠实的果粉也会背弃它。
现代生活,手机是必需品,但苹果手机不是。如果苹果公司沉浸在这种“拦路抢劫”的快感之中不能自拔,长久下去,它将丧失创新的动力,因为钱来的太容易了。乔教主的伟大无法复制,他是真正意在改变世界的人。库克作为继任者,作为一家公司的CEO,他使苹果公司在财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但这些年苹果公司拿出了什么改变世界的产品吗?并没有。
至于微信这次的表现,我倒认为并不是什么悲壮的宁死不屈。对于苦哈哈的写手们而言,赞赏除了带来经济上的实惠,更是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苹果抽走30%,固然减少了他们的收入,但微信断绝了这条路,却是有和无的本质差别。摸着良心说,微信是牺牲创作者的利益来向苹果(也是在用自媒体的力量向苹果施压),慷他人之慨实在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苹果公司的产品我只用过iphone,但一直很喜欢,对苹果公司还是带着一份感情的。看着现在他们垄断了渠道,收着“买路钱”乐得合不拢嘴的样子,心情有些复杂。希望他们能及时认识到这条道路的凶险,今后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改变世界的好产品。